题目内容:
阅读两段文字,回答问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1)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宜: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甲)(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修辞方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甲)(乙)两段中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别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段文字中哪句话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1)为: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2)宜:应当
2、(1)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
(2)对于莲花的喜爱,向我一样还有什么人呢
3、(1)议论和抒情
(2)甲段运用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层层深入的引出文章主旨。乙段运用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抒发了作者对莲的喜爱赞美之情或乙段通过对比,衬托了莲花的高贵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莲的喜爱赞美之情。
4、(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乙)莲,花之君子者也。
5、应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莲,花之君子者也”三句中选择作答。(答案不唯一)
考点核心: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