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文言文阅读。(12分)
王绂(fú),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
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 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 ”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②也。客以红氍毹③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
(节选自《明史•王绂、夏昶传》)
注:
①楮(chǔ):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这里指纸。
②贾客:商人。
③氍毹(qúshū):毛织的地毯。
小题1:选出与例句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例句:以友故与之
A.动以古人自期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D.何以战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博学,工歌诗( )(2)虽豪贵人勿顾也( )
(3)同列语之曰( )(4)我画直遗黔公不可(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2分)
(2)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2分)
小题4:选文表现了王绂什么样的品行?(2分)
最佳答案:
小题1:B
小题1:(4分)(1)善于;
(2)即使;
(3)告诉;
(4)给予,赠送。
小题1:(4分)(1)王绂回答说:“我不是没有听到他的喊声,这一定是他向我索要画罢了。”(2)黔国公的宾客平仲微,是我的朋友。
小题1:(2分)不慕权贵,不贪财物;清高耿直。
答案解析:
小题1:B中与例句“以”都是因为。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考点核心: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