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课内阅读。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请说出选文中两个加粗的“他们”分别指哪些人物。
(1)第一个“他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个“他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这里的“中国人”具体指( )
A.在影片中替俄国人当侦探的这类人。
B.在影片中替俄国人当侦探的这类人及闲看枪毙的看客。
C.在影片中替俄国人当侦探的这类人;闲看枪毙的看客;课堂里的“我”。
D.在影片中替俄国人当侦探的这类人以及课堂里的“我”。
3.“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A.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我”十分气愤。
B.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所以觉得特别“刺耳”。
C.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D.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而幸灾乐祸,这严重地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故而“我”觉得“刺耳”。
4.结合原文分析“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我的意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见变化”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见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1)受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
(2)当时精神麻木的中国人
2.C
3.D
4.(1)学医救国的志向。
(2)弃医从文。
(3)医学改变不了中国,要从精神上、思想上唤起民众的觉悟。
考点核心: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特点:形散神不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