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湖心亭看雪》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
时间:2024-04-24 19:21:39 栏目:学习方法
题目内容:
阅读《湖心亭看雪》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选择解释正确的一项。( )
A、是日,更定矣。 (止,停。)
B、余拏一小舟。 (坐,乘)
C、拥毳衣炉火。 (皮衣)
D、是金陵人,客此。 (做客)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雾凇沆砀。
译文:
(2)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
3、用横线画出写雪景的句子,这些句子采用________和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字的意思是________,在这里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文末借舟子的喃喃之语的作用何在?作者借西湖雪景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答:。
最佳答案:
1、A
2、(1)冰花一片弥漫。
(2)我的小舟像一片芥叶,舟中的人影像两三个米粒罢了。
3、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4、“略” 。
5、“略”。
考点核心: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