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8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玉,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诸葛亮《出师表》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2分)
①皆以美于徐公②今齐地方千里
③亲贤臣,远小人④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小题3:请你分别说说甲段文字中三个“莫不”和乙段文字中“未尝不”的表达作用。(2分)
小题4:请联系文章说说诸葛亮与邹忌向君主进言的内容和方式有何不同。(2分)
最佳答案:
小题1:①认为;
②土地方圆;
③远离;
④……的原因。
小题2: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小题3:甲段文字中“莫不”的表达作用:强调齐王受蒙蔽之深,指出广开言路的必要性;乙段文字中“未尝不”的表达作用:突出先帝慨叹桓、灵亲小人的深刻教训,意在启发后主刘禅传承先帝做法,多用贤臣。
小题4:诸葛亮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再向刘禅提出三条具体建议,是直接规劝;邹忌则是用自己受蒙骗的生活实例讽喻齐王应虚心纳谏,是委婉劝谏。
答案解析:
小题1:
①中的“以”是一词多义词,在此处应作出正确的判断为“认为”;
②“地方”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两个词“地”“方”,今义是一个词;
③“远”在此是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④“所以”是古今异义词。因此日常学习文言文中要注意词语的归类总结。
小题2:
试题分析:这个句子翻译不难,主要注意“蔽”的解释为“受蒙蔽”。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双重否定句式的表达作用的。双重否定句具有加强语气的作用。三个“莫不”
强调齐王受蒙蔽之深,指出广开言路的必要性;“未尝不”强调先帝慨叹桓、灵亲小人的深刻教训,意在启发后主刘禅传承先帝做法,多用贤臣。
小题4:
试题分析:诸葛亮对蜀汉忠心耿耿,他希望刘禅能重用贤臣,远离小人的谗言,能继承刘备的治国之能,所以诸葛亮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后,再提先帝对的桓、灵二帝痛心与遗憾,然后再次荐贤,所以属于直接规劝。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是先举了自己受蒙蔽的家事,由此推出国事也如此,齐王受蒙蔽也很深,委婉的规劝其要虚心纳谏。
考点核心: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