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
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
②介:备上鞍甲。
③褫(chǐ):脱去,卸下。
④秣:喂食。
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初不甚疾()②犹可二百里()
③日不过数升()④帝称善()
(2)选出与“不幸相继以死”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策之不以其道
B.能以径寸之木
C.跪而拾之以归
D.是以谓之文也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两处)(2分)
然 非 精 洁 则 不 受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小题4:这篇选文和韩愈写的《马说》都在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必须“一食或尽粟一石”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则具有“”、“”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这两篇文章,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2分)
最佳答案:
小题1:(1)①快②还③每天④好(2)C
小题2:然 |非 精 洁| 则 不 受
小题3:(1)这马,吃的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到达远路的良材啊。
(2)想要它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可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小题4: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
答案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1):
①. 快,迅速:如~步,~走,~进,~驰。
②副词,还、仍然,多用于书面语。如
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③名词作状语,每天。
④形容词,好。解释文言词语,要在平常的学习中多注意积累,如果没积累到就试着给字组词,然后放进句子中看能否解释通。
(2)“不幸相继以死”中“以”的用法是连词,表承接,无实意,只有C中的用法与此相同。A中是动词,“按照”的意思,B中的是动词,意为“把、拿、用”,D中意思是副词,“因为” 的意思。
小题2:
“然”“则”是关联词,要停顿。
小题3:
试题分析:
(1)翻译这句要注意“其”“而”的用法,“苟”、“裕”、“逞”的意思。
(2)注意“且”、“安”、“其”的意思和用法。
小题4: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知道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则具有“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的特点,《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没有主人赏识而才华被埋没,《岳飞传》讲的良马与劣马的区别,通过这些我们可得知的道理是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
考点核心: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