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
梁北有黎丘部①,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②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③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梁: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部(pǒu):部娄,同“培塿”,小山丘。
②诮(qiào):责备。
③责:通“债”,外债。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②扶而道苦之()
③我固尝闻之矣()④恐其父之不能反也()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送孟浩然之广陵
B.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
C.欲遇而刺杀之
D.心之所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小题3:翻译句子。(2分)
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小题4:读了上面的短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分)
最佳答案:
小题1:(4分)①装扮/模仿/效仿②使……苦,折磨③曾经④同“返”,返回
小题2:(2分)A
小题3:(2分)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是我对你不够好吗!(得分点:为——是;岂——难道;谓——说、是、认为)
小题4:(2分)判别事物的真伪,必须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细加审察。(意思对即可)
答案解析:
小题1:
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苦”使动用法;“反”通假字现象。
小题2:
试题分析:A中“之”与例句都是“动词,到、往”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这里注意关键词“为”“岂”“谓”的理解。
小题4:
试题分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里学生理解“判别事物的真伪,必须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细加审察”这一生活哲理。
考点核心: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