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
时间:2024-03-13 05:11:26 栏目:学习方法题目内容:
(16分)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材料一: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该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GDP占中国经济总量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
材料二:某校高三(1)班以长三角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学习。同学们在研读长三角两省一市的2010年度经济统计报告时发现,与前几年相比,“资源、环境承载力”、“有效投资”、“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包容性增长”等“新名词”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
(1)简述“新名词”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物质观和真理观的依据。(8分)
(2)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知识,简要分析同学们开展这一探究活动的意义。(8分)
最佳答案:
(1)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长三角两省一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面对变化发展中的客观实际,思考“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追问增长的代价;用“有效投资”,考量
②追求真理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寻求真理是有一个过程的,“新名词”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说明认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
(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开展这一探究活动会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关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建设的新的认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会不断遇到新问题,通过我们的新的探索和研究,使得我们的认识不断得以扩展与深化。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我们可以把探究中获得的正确的认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以改造客观世界。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答案解析:
略
考点核心: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