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节选)
【乙】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三国志蜀志》节选)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A.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B.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C.时人异焉()
D.身使孙权()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信义著于四海躬耕于野
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亮少有逸群之才
C.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国险而民附
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以亮有殊量小题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小题4:[甲]文中诸葛亮全面地分析了当时全国的形势,认为刘备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什么?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5:从[乙]文看“跨有荆益”的方针是怎样实现的?(2分)
最佳答案:
小题1:A、兴旺富裕 B、资助 C 、感到很奇怪 D 、亲自
小题2:A
小题3:(1)百姓哪个敢不用箪盛着食物,用壶装着酒来迎接将军呢?(2)至此诸葛亮深明刘备确实雄姿杰出,立即坦诚相见,为他谋划,两人的情谊一天天深厚起来。
小题4: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最终目标: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小题5:诸葛亮献策,求助吴国,保住荆州,后来刘备率军向西取得益州。
答案解析:
小题1:“殷”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有“殷实”之意。“资”是注解中的重点词语,应译为“资助”。“异”在此句中是意动用法,应译为“感到奇怪”。“身”根据语境应译为“亲自”。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 A均为“在”。B前为代词,后为助词。C前表转折,后表顺承。“到”,D前引导目标,后译为“认为”。
点评: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多义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遇到多义的文言虚词、实词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巧。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这两个句了中的关键词有“箪食壶浆”“深谓”等。“箪食壶浆”中的“箪、壶”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译为“用箪盛着食物,用壶装着酒”。“深谓”中的“谓”在此句中可译为“知道”,因此“深谓”可译为,深知,深明。翻译时要注意关键字要翻译完整,不可遗漏关键字的意思。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审题后读原文可知,前半部分是对形势的分析,后半部分是总结归纳,指出了方针和目标,其中内政和外交上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最终目标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点评:要在审清题的基础上,理解原文内容,找到答案范围,并抓住关键语句,根据理解提取出切题的答案。注意问什么答什么,不可多答,更不能少答。
小题5:试题分析:“跨有荆益”的实现办法从[乙]文看应在后半部分寻找答案,具体来讲应是在“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江南悉平。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中提取或概括出答案,根据理解及对历史情节的掌握,我们可以概括出诸葛亮献策,联吴抗曹,保住荆州,大破其军,乘胜克捷,亮助备又西取益州。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寻找到答案的提取范围,结合题干要求综合思考,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考点核心:
综合读写:给出一段材料,考察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学生应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把自己在活动中的设计、体验和收获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读写能力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