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资讯/ >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 订阅

储蓄和投资形成的内在因素

时间:2024-01-05 16:28:47 栏目:学习方法
【导读】:4304目录(https://www.4304.cn)在线提供,学习方法「储蓄和投资形成的内在因素」,供学习方法爱好者免费阅读。本文地址:https://www.4304.cn/news/268253.html

储蓄和投资形成的内在因素如下:

1、进行储蓄和投资的经济主体不同。

2、经济主体的消费倾向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等决定了储蓄。

3、资本的边际产出或回报率和资本价值的预期变动等决定了投资。

资本形成作为储蓄到投资的转化过程,必须有储蓄可资利用。作为经济社会新增产出用于消费部分的互补——储蓄是资本形成的物质基础,是资本形成的供给力量,必须有投资需求。

投资需求是储蓄转化为实际投资的动力,储蓄供给与投资需求相互结合、由此达彼的途径、形式。其效率显然是资本形成的供需双方得以实现的制约,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决定着资本形成,构成资本形成机制。



在宏观经济学中,储蓄等于投资.但储蓄是怎么转化为投资的?

宏观经济学中储蓄等于投资,现在的储蓄就是未来的投资。储蓄是消费的延时推后,他可以转化为即时消费,也可以转化为投资,储蓄是社会再生产的资金来源。

投资则是资金不同于消费的一种运用,并主要用于资本货物、基本建设等生产领域。在资金应用角度来看,储蓄等于投资。

拓展资料:

宏观经济学的投资是指物质资本存量的增加或更换,其实就是资源要素转化为资本的形成过程。具体来讲,包括了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中又具体包括了“三房一设备”,也就是新厂房、新住宅、新商业用房,以及新机器设备。需要注意的是,类似于买股票、买债券之类的行为,经济学上叫做“投机”,只有金融学上才叫做“投资”。

投资是创造新资本,包括为未来使用而购买的物品,分为企业固定投资(企业购买新工厂新设备)、居民固定投资(居民购买和建造的新住房)和存货投资(企业存货的增加)。容易产生混淆是因为对个人看来像投资的东西(比如炒股、买卖其他金融产品等)对对整个经济来说并不是投资。一般规则是经济的投资不包括仅仅在不同个人之间重新配置资产的购买。

储蓄的特征:

1.储蓄行为的自主性

储蓄行为的自主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储蓄对象是私有的,就是储蓄者所要储蓄的货币资金的所有权归储户所有,储户自己有权支配,这是储蓄具有自主性的根本保证和必要前提。

2.储蓄对象的暂时闲置性和积累性

储蓄动机产生于个人取得收入以后扣除消费部分的结余。这部分结余构成了个人能进行储蓄的物质前提。同时,储蓄的目的是为了未来消费,这也说明了储蓄对象的闲置具有暂时性。

3.储蓄价值的保值性和收益性

储蓄是一种信用行为,信用具有还本付息的特征。储蓄的还本付息特征使它具有明显的保值性和收益性。储户将货币资金存人银行等储蓄机构,首先考虑的是能否保住本金,起到积累财富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中投资和储蓄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中:储蓄等于投资,现在的储蓄就是未来的投资。

储蓄是消费的延时推后,他可以转化为即时消费,也可以转化为投资,储蓄是社会再生产的资金来源;

投资则是资金不同于消费的一种运用,并主要用于资本货物、基本建设等生产领域。

在资金应用角度来看,储蓄等于投资。

扩展资料:

储蓄的特征:

1.储蓄行为的自主性

储蓄行为的自主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储蓄对象是私有的,就是储蓄者所要储蓄的货币资金的所有权归储户所有,储户自己有权支配,这是储蓄具有自主性的根本保证和必要前提。

2.储蓄对象的暂时闲置性和积累性

储蓄动机产生于个人取得收入以后扣除消费部分的结余。这部分结余构成了个人能进行储蓄的物质前提。同时,储蓄的目的是为了未来消费,这也说明了储蓄对象的闲置具有暂时性。

3.储蓄价值的保值性和收益性

储蓄是一种信用行为,信用具有还本付息的特征。储蓄的还本付息特征使它具有明显的保值性和收益性。储户将货币资金存人银行等储蓄机构,首先考虑的是能否保住本金,起到积累财富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储蓄

为什么高储蓄率必然导致高投资率?

从银行角度考虑,银行储蓄资金如果不发放贷款的话,多作为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上缴央行存放,利率很低,因此高额储蓄会给银行带来放贷冲动。

拓展资料:

储蓄是广义概念,包括狭义的国内储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及外汇储备。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额所占的百分比。自2009年以来,我国储蓄率排名世界第一,人均储蓄超过一万元,究其原因是中国生活保障不足,大家只能自己储备以备不时之需。高储蓄率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导致国内消费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当前的当务之急是逐步降低当前过高的储蓄率,优化消费金融环境,努力提高居民生活保障,让他们敢于消费、主动消费,从而加速中国经济走出低谷,推动经济转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90年代初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国储蓄率更是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

2009年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18万亿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2013年9月,我国居民储蓄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人均储蓄超过3万元,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的国家。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中国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结构已严重失衡。以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进行分析,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2%,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导致储蓄率持续居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个:

其一,人口负担轻,因此经济剩余比例大

其二,普通劳动者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内需不足,导致居民具有高储蓄倾向

其三,社会保障不充分和预期不稳定,诱导居民通过储蓄来实现自我保险。

持高影响:

1、影响GDP增长速度.虽然看上去增长的不慢,但是也决不算快.要知道光是低汇率引起的贸易顺差就贡献了很大的GDP增长率.为了这个,我们可是牺牲了不小的消费效用。

2、不利于充分就业.大量产能被闲置.农村劳动力隐性失业现象严重。

3、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少数行业成了中国经济的航空母舰,而众多的民营企业由于产品没人买而步履蹒跚。

标签: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

上一篇:公积金缴存基数什么意思 下一篇:

学习方法推荐

本网站所有的文章都转载与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话和邮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