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考试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回到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文中与“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几段文字写了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试根据文段内容填写下表。
事例
思想品质
(1)添改讲义(2)(3)(4)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3.当“我”拿回被藤野先生改过的讲义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为什么会“吃惊”、“不安”和“感激”?请联系文段内容分别对这三点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2.(1)工作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4)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3.“吃惊”是因为看到藤野先生亲自为“我”这个外国留学生改讲义;
“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
考点核心: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特点:形散神不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