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我喜欢读书
白夜
①题目叫“我喜欢书”,但是想起来,最初我看到书时,并不喜欢。
②大约在我4岁的时候,我的祖父教我念书。可真难受了,我坐在那儿念天地人,山水田,一点儿意思也没有,仿佛小鸟给关在笼子里。等到祖父说了声,出去玩一会儿吧!我就像脱缰的小马,高兴极了,跑到草地上,又是跳,又是唱。
③然而,我渐渐喜欢书了,大约在5岁时。有一天,我随父亲到9里以外的马厂街去。在街头地摊上,父亲买了一部石印绘图本《三国演义》。我拿起书,一面看,一面走,一面参加刘关张三兄弟的活动。当然,也碰到不少拦路虎,我就绕过去。一路上什么也没看到,一直走到家里,我才放下了书本,离开了三兄弟,我母亲说,这个孩子入了迷了。
④我是入了迷了,不看书,我在家里是个小孩子,不得参加各种大人的活动。然而,打开书,我就像个大人,可以走到各种各样人物面前,眼看他们表演,倾听他们谈话。我从他们那里学到各种各样的东西。
⑤后来,我在西南的塘沟集市上,买到一本石印的《千家诗》。我又入了迷了,又读了一路。书中每页皆有插图,同诗对照起来看,实在有意思。我完全进入诗配画的意境中去,什么烟雨楼台呀,红杏出墙呀,完全忘记了周围的生活了。
⑥到了上中学时,碰到的书太多了,要看得快,才看得完。我记得,我在半天内看完了一本《鲁滨孙漂流记》,真是走马看花了。古人能一目十行,我想,我大概也能一目十行,觉得很高兴。于是,我就喜欢一目十行读下去,读了好多书。
⑦年纪大了,我渐渐发现,有些书一目十行下去,没有真正读懂,必须仔细读下去才行。读一遍不行,再读二遍;读二遍不行,再读三遍。有些书甚至要常常读,越读越读出其中的味道来。《杜诗镜铨》,我就看了五遍;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我就看了五遍;曹雪芹的《红楼梦》,我就看了七遍,如此等等。自然,有些书是要读一辈子的。
⑧要知道书中说些什么,这是比较容易的,然而,你要把书中的财富,变成自己的,那就要费功夫了。比如说吧,我把书合起来,复述书中的一段情节,只能复述大意,如果详细复述也不如书中的精彩。这就是说,我同书还有距离。要缩短这个距离,就得认真读啊,读啊。
⑨然而,书真是太多了,也不能光埋头在几本书中,又要多看。总之,既要多而博,又要少而精。我的读书经验是,多看要一目十行,而少看要十目一行。
1、题目为“我喜欢书”,但最初我看到书时,“我”为什么“并不喜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表现“我”对书“入了迷了”的两个情节,并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当然,也碰到不少拦路虎,我就绕过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看要一目十行,而少看要十目一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这就是说,我同书还有距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有些书是要读一辈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中提到的“既要多而博,又要少而精”是一种读书方法。在你的读书生活中也一定有自己的读书方式,请结合具体的读书体验把你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收获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因为我年纪小,觉得书里的内容一点儿意思也没有。或觉得读书真难受。
2、(1)5岁时,看石印绘图本《三国演义》,入了迷。
(2)平时读书,能走进书中,与书交谈。
(3)读《千家诗》,完全进入诗配画的意境中。
(4)上中学时,半天内看完一本《鲁滨逊漂流记》。
3、(1)指书中不懂之处。
(2)仔细读书,读出其中的味道(或看书及其认真细致)。(大意对即可)
4、(1)受年龄和阅历等的影响,有些书暂时是不能全读懂,而要经常读甚至一辈子读才能读懂。
(2)有些书越读越能读出其中的味道,所以说书是要读一辈子的。(或社会、人生这一部无字大书是一辈子也读不完的)(大意对即可)
5、示例:
阅读方法:容易理解的快速浏览;碰到较难懂的,多读几遍,实在不行,就做上记号,与同学们一起探讨。
收获:阅读《西游记》后,我懂得做人要像唐僧那样慈祥,像孙悟空那样勇敢,像猪八戒那样能知错就改,像沙和尚那样老实。
考点核心: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特点:形散神不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