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明显变化”的主要表现并说明中国是怎样应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
的破产农民
江南制造总局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图一(2)根据图一,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三:
图二 19世纪晚期英国以海外贸易示意图(3)图二反映19世纪中后期什么历史现象?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中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履行承诺:江泽民主席1996年在菲律宾苏比克湾第四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宣布中国将在2000年把关税总水平降低到15%左右。表现了中国入世的诚意,并在以后的几年履行了这一承诺。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以上信息,从中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表现: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世界从彼此隔绝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应对: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经济上重农抑商、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出现一批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3)英国贸易活动遍布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形成;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奠定物质基础;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火车和轮船的出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技术手段。
(4)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中国做出大幅度降低关税等承诺并实施。
(5)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开放。(言之有理也可)
答案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核心: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一、“宰相制度的废除”:(一)措施:
1、集中地方权力于中央。具体表现为废除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设“三司”,即布政司:洪武九年(1376)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宣德后因军事需要,增设总督、巡抚等官,权位比布政使高。其后,布政使的职权渐小,至清代仅为督抚的僚属,专管一省的财赋和民政。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仅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为从二品官。布政司俗称藩司,布政使俗称藩台;都指挥司:五代宋元时期即有都指挥使,均为统兵将领。明朝设都指挥使司,掌一省的军政;按察司:唐景龙二年(708)置十道按察使,分察各地。开元二十二年(734)改称采访处置使,后又改为观察处置使。宋以诸路转运使兼按察,专主巡察,别有提点刑狱官。元置提刑按察使,后该为肃政廉访司。明朝仍建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一省司法长官。清朝沿用。又名臬司。俗名臬台、廉访。清末改为提法使。三司分别掌管军政、行政和财政,并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
2、集中央权力于皇帝。具体表现为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
(二)废除原因:首先,明朝因为改革地方政治制度而加大了丞相的权力,导致皇权与相权矛盾进一步激化。其次,胡惟庸擅权专恣成为明太祖加强皇权、废除丞相的借口。胡惟庸被杀是加强皇权的必然结果。最后,宰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三)结果:
①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二、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期满洲亲贵大臣商议、决定军国大事的中央议策机关,其实权很大,使皇权受到限制。 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承旨、出政皆在于此”。它与议政王大臣会议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机处的设立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1、议政王大巨会议:清初,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电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南书房的设置: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十实际上参与机务,替t,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七人臣会议与南书房气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三、南书房的设置: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休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实际上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力,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