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笨槐苏伟 (1)又到笨槐挑出满树繁花的时节了。 (2)小
时间:2025-02-13 01:57:34 栏目:学习方法又到笨槐挑出满树繁花的时节了。 (2)小.png)
题目内容: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笨槐
苏伟(1)又到笨槐挑出满树繁花的时节了。
(2)小时候总觉得笨槐很笨。相对于洋槐,笨槐的确名副其实。洋槐早在春天就绽放满树乳白的花朵。花成串成串的,惹人喜爱,散发出很浓的甜丝丝的香味。我总要摘一些槐花来吃,把花蕊舍在嘴里,有一种凉凉的甜味。在物质还很贫乏的年代,一年到头难得能吃到糖,所以把槐花也看成是一种难得的美味。而笨槐一直到七八月才开花,花没有香味,也不能吃。在小孩子简单的逻辑里,就觉得洋槐很美,而笨槐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又呆叉笨。所以小时候常常羡慕别人家的洋槐树花开得稠密,而奶奶家的小院里没有洋槐,只有一棵又高又呆的笨槐。
(3)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发现笨槐也有它的美,它的生存智慧。
(4)笨槐花开得晚,又没有香味。招不来蜜蜂和蝴蝶为它传播花粉,它就只能依靠风来帮忙了。为了能更好地传播花粉,它把花朵都挑在枝条梢头,整棵树就像戴上了一个硕大的花冠。正因为它很好地利用了外界的风来替它传播花粉,才能捧出饱满的果实。这让我想到古代思想家荀子的一段话:“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于借助外物正是笨槐的生存智慧之一。
(5)小时候总觉得笨槐没用,其实是太孤陋寡闻了。小城的主要街道两边都种着笨槐,前几天看见有人剪笨槐的槐米,也有人在扫落花。我好奇地上前询问,才知道原来槐米和槐花都是中药,可以治病的。这让我想起去年冬天,曾见有人摘已经干透的槐豆,采摘的人说经霜的槐豆煮成水,可以治脚气。笨槐从槐米到槐花再到槐豆,没有一样没有用。奉献自己为他人造福,来实现自己的生存智慧吧。
(6)笨槐在春天看到洋槐意气风发,美丽迷人,并没有自惭形秽;而是踏踏实实地吸收营养,储备能量,在暑天到来时才能开出满树繁花。正因为储备的时间长,它的花期才格外长,果实才格外饱满、充实。我总觉得洋槐像钱钟书,早慧灵秀,文名早播,是神童一类的人;而笨槐像苏洵,早岁平平,中年发奋进取,是大器晚成的一类人。笨槐在自己暂时处于劣势时,不怨天尤人,踏实奋进,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生存智慧。
(7)我现在更愿意把笨槐看作一个智者。走在笨槐树下,欣赏满树繁花,偶尔一阵风过,就会飘起片片花雨.常常把我的思绪带到很远很远,让我想起奶奶家院子里的那棵笨槐。那飘落在我身边的落蕊,是笨槐捎给我的智慧的话语吧!(选自《思维与智慧》2009年第12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对笨槐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2)段写了“惹人喜爱”的洋槐,有什么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第(4)段中加粗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笨槐某一方面的“生存智慧”,联系自身实际,简要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1)小时候认为笨槐又高又呆又笨,讨厌不喜欢它;
(2)现在把笨槐看做一个“智者”,高度赞扬。
2.说它“惹人喜爱”。用意是:突出洋槐花的表面美,引起对它的赞美,和笨槐形成对比;设置悬念,既然是喜爱,为何题目又是笨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笨槐的特殊特点。
3.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更生动形象地突出笨槐善于借助外物来获得生长的智慧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它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4.示例:笨槐没有自惭形秽,没有自卑,而是充满自信,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最后终于展现了自己最美的一面。在实际生活中,我有时心灰意冷,总是感觉不让别人,今后一定要向笨槐学习,埋头苦干,相信一定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考点核心: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特点:形散神不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