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孙叔敖纳言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④,使臣受吏民之垢⑤,人尽来贺,子独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足者患处之⑥。”孙叔敖再拜曰:“谨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⑦,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取。君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注】①令尹(yǐn):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国:指都城。
③吊:吊唁。
④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
⑤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⑥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⑦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冠白冠:_______
(2)官益大而心益小: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人尽来贺,子独来吊,岂有说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叔敖再拜曰:“谨受命。愿闻余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父提出的能够治理好国家的三条建议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孙叔敖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1)戴着;
(2)更加。
2.(1)全城人都来祝贺我,独有您却是来吊唁的,难道有什么要说的吗
(2)孙叔敖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意见,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指教。”
3.①位已高而意益下。
②官益大而心益小。
③禄已厚而慎不取。
4.是一个能虚心求教的人。他身居高位而能严格要求自己,能正确而清醒地认识自己;时刻为百姓着想,为国家利益着想。(意对即可)
考点核心: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