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时间:2024-04-24 23:44:43 栏目:学习方法
题目内容:
阅读理解。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余嘉锡《__________》。
2.给文中画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友人的态度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友人”“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全文,你认为文中的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世说新语笺疏
2.友人;太丘;友人
3.怒;惭
七岁的元方有理有据地指出他做的不对之处——不讲信用,没有礼貌,使他感到惭愧。
4.无信无礼、明道理
有礼貌,看事情思路清晰,人虽小却能够维护自己的尊严。
5.做人要重礼守信。(意对即可)
6.很抱歉,我爸爸不在家,我能帮您转达一下吗?(或:能麻烦您等一等吗,我打电话叫他回来。)(意对即可)
考点核心: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