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
时间:2024-04-24 22:46:21 栏目:学习方法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字词。
(1)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环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估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3.方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1)同县的人。
(2)以此为有利可图。
(3)通“攀”,牵,引。
(4)四处拜访。
2.D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不使学。
5.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考点核心: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