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1~6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
②即:假如。
③下人:迁就他人。
1.解释加粗的词语。
(1)蹴尔而与之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_________
(4)其弟子谏曰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l.(1)用脚踢
(2)通“辨”,分辨
(3)特别喜欢(很爱好)
(4)他,指公孙仪
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意思对即可)
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考点核心: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