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8分)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
时间:2024-04-24 17:24:17 栏目:学习方法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png)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8分)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对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就颡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颡(sǎng):额头。
⑴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译文:
②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译文:
⑵告子和孟子讨论的是什么问题?他们两人对这个问题各持怎样的看法?(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最佳答案:
29(8分)
⑴①译文:人的本性犹如湍急的水,打开它的东方它就向东流,打开它的西方它就向西流。
②译文: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外力使它这样的。
⑵答:告子和孟子讨论的是人的本性善与恶的问题。告子认为。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没有不善的,人的本性发生变化,那是外力(环境、形势)导致它这样的。
答案解析:
翻译
齐宣王问道:“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有这事吗?” 孟子答道:“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竟有这么大吗?”孟子说:“百姓还觉得小了呢。”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园林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吗?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齐国重要的禁令,这才敢入境。我听说国都郊区之内有个园林四十里见方,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
考点核心:
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