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悉如外人( )
(2)无论魏晋( )
(3)临溪而渔( )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中填人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1)“全”或“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2.(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4.①人们生活安逸。
②民风淳朴。
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意对即可)
考点核心: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