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共9分)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
时间:2024-03-13 01:24:06 栏目:学习方法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png)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文段(共9分)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夷,戮也,。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黝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小题1:请在横线补上空缺的句子。(2分)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悚然而听之乃其一气之余烈
B.此秋声也故其为声也
C.勿夺其时其气栗冽
D.为天下笑夷则为七月之律小题3:作者没有直接写秋之声,而是运用了较多的笔墨描写秋之状。请简要分析手法和效果。(4分)
最佳答案:
小题1:(2分)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
小题1:(3分)C
小题1:(4分)作者花较多的笔墨来写秋之状,既为写秋声进行铺垫(1分),使写秋声的笔触不至于太突兀(1分);又是运用烘托(1分),使“秋之声”更为形象而有气势(1分)。
答案解析:
小题1:略
小题1:A前“之”是代词,“它”,代秋声;后“之”是结构助词,“的”。B前“也”表判断,后“也”是表句中停顿。C“其”都是代词,“它的”。D前“为”是表被动,“被”;后“为”表判断,“是”。
小题1:略
考点核心:
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