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资讯/ >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 订阅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六国论(节选)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

时间:2024-03-12 20:48:23 栏目:学习方法
【导读】:4304目录(https://www.4304.cn)在线提供,学习方法「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六国论(节选)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供学习方法爱好者免费阅读。本文地址:https://www.4304.cn/news/426355.html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六国论(节选)

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失)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排斥,抵御)

D.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窘)

2.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彼秦者将何为哉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未可专以罪秦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子孙视之不甚惜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辙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原因的一项是( )

A.①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B.①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②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C.①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D.①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②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秦者将何为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B

2.A

3.C

4.A

5.(1)由韩、魏两国对付泰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

  (2)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3)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

  (4)所以终于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意对即可)

答案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核心:

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标签: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

学习方法推荐

最新

本网站所有的文章都转载与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话和邮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