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资讯/ >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 订阅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生活是色彩斑斓的,尤其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

时间:2024-03-12 12:06:29 栏目:学习方法
【导读】:4304目录(https://www.4304.cn)在线提供,学习方法「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生活是色彩斑斓的,尤其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供学习方法爱好者免费阅读。本文地址:https://www.4304.cn/news/418813.html
题目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尤其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痛苦、孤独的寂寞……此时,你需要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

请以“生活需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在题目上填上适当的词语(互助、欢乐、勇气、鼓励、掌声、阳光、关爱、理智、激情……)使题目完整,并将题目抄写在作文纸正文的第一行;

②600字左右。

最佳答案:

参考例文

生活需要微笑

生活,像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当你从中捕捉到那一缕最纯洁、最和谐的色彩时,你是否意识到它就是一种微笑?一种最纯真、最友善、最美丽的微笑。

如画般的童年在欢声笑语中渡过,如诗般的青年在微笑中渡过。微笑是生活的源泉,少了它,怎可以

微笑,是生活的食粮,清新的空气吗?或许是。老师、亲人信任的微笑,朋友友情的微笑,陌生人和蔼可亲的微笑都可以牵动着你的心。

流失的时光冲不但记忆,这微笑使我倍感亲切。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去买早餐。当我把点心装好,从口袋里想拿出钱来时,却摸了个空。这时我才想起钱放在茶几上没有拿来。我的心紧张起来了,卖早点的人要是知道我没有带钱,她会怎么处理?是把早餐抢回去还是骂我一顿呢?如果我直接告诉她我没带钱来,等下一次再还给她,她会相信我吗?我该怎么办啊?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老板娘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小妹妹是没带钱吗?”我红着脸点了点头。“没关系,下次再还也可以的嘛。”“但是……”还没等我说完,她便抢着说:“但是什么呀,你经常光顾我的店,这一顿就算我请你的吧!”我的心里顿时涌出一股感激之情,“谢谢”两个字不由得从嘴里吐出。老板娘看着我微微一笑,本来就小的眼睛此时眯成了一条缝,在阳光下显的那么慈祥。

一个善良慈祥的微笑令我难以忘怀,一颗爱心融入了我的心里。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乘坐8路公共汽车去图书馆。车上挤满了人,我费了好大劲儿才挤上去。因为是夏天,车上的各种味道混合在一起,令人越发作呕。我身边的一位老奶奶脸色很差,看起来十分不舒服,只可惜我也没能找到座位,不然我一定让给她。我多希望有一位好心人让座给这位老奶奶啊。这时,一个童雅的声音从我身后传来:“老奶奶,我把位子让给你坐吧。”我回过头一看。还没等老奶奶推辞,她已把奶奶扶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老奶奶只好坐了上去。她对着小女孩笑了笑,小女孩也笑了笑,小嘴一抿,脸上露出了浅浅的酒窝,粉红色的面孔顿时变的微红,大大的眼睛眨了眨,显得越发可爱。

一个纯真美丽的微笑留在我的记忆中,也让我看到了一颗闪光的童心。微笑意味着理解与友善,微笑意味真诚的爱。这微笑难道不是生活中的真、善、美的结晶吗?真微笑难道不是编织社会和谐的快乐音符,沟通人与人心灵之间的真诚纽带吗?

答案解析:

1.选材要谨慎.半命题作文的填空实际上就是选材和构思,因而填时要考虑自己掌握的素材。

2.中心要明确。明确生活需要什么,为什么需要它。爱情、爱心、感恩、阳光、雨露、信心、真善美等,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营养品,我们应尽可能从生活中选择一次深刻的体验,写出特色,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写作水平。

3、选材要独特。可以立足自我,从独特的自我生活中选择素材,写真正属于“我”的事;也可以从平时的阅读积累中选择素材,如平时阅读中收集的名人名言,好词好句,逸闻趣事,民间传说等等,在合适的时候都可以转化为新颖的素材;还可以从“时代”中积累独特的素材,站在时代的前列,倾听时代的呼声,听从时代的召唤,描写时代的生活,展示时代的风采.4、建议采用三段式构思:一段直接入题,引出自己要表达的观点。二段写一个事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感受的,也可以是日常积累的)。三段小结,点明中心,写出需要的理由。

考点核心:

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它包含事件,人物,场面等要素。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综观历年各地中考作文试题,半命题作文占有相当的比例。这是因为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作者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作些限制,既可使评卷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

标签: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

学习方法推荐

最新

本网站所有的文章都转载与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话和邮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