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资讯/ >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 订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

时间:2024-03-12 00:53:39 栏目:学习方法
【导读】:4304目录(https://www.4304.cn)在线提供,学习方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供学习方法爱好者免费阅读。本文地址:https://www.4304.cn/news/404666.html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日“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鲍叔遂进管仲进:保举,推荐

B.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C.鲍叔不以我为贪以……为:认为

D.管仲因而信之信:相信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鲍叔牙“能知人”的一项是(2分)()

①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② 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③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④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⑤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⑥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②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鲍叔牙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B.管仲执政善于顺应民情,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而且深知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C.在柯地会盟中,桓公背弃了曹沫逼他订立的盟约。而管仲劝他信守盟约,说明管仲能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

D.司马迁认为管仲能够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值得赞颂。这一点与孔子见解不同。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鲍叔终善遇之。(2分)

译文: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3分)

译文:

(3)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4分)

译文:

最佳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2分)(1)鲍叔始终对他很好。

(2)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赞鲍叔能够了解人(识别人才)。

(3)百姓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百姓所不赞成的,就将它除去。(得分点:)

答案解析:

小题1: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信守

小题1:①表现鲍叔的为人;

②是管仲的作用;

⑥是管仲对如何执政的认识

小题1:原文是“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只是想法,还没变成现实。

小题1:得分点:“遇” “多”“而”“知人” “俗” “因”“去”

考点核心:

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标签: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

学习方法推荐

最新

本网站所有的文章都转载与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话和邮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