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人们在日常生产中已经体会到,用金属制成的线材(如钢丝、钢筋)受到拉力会伸长.其实,早在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就发现,金属丝或金属杆在弹性限度内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这就是著名的胡克定律.这一发现为后人对材料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现有一根用新材料制成的金属杆,长为4 m,横截面积为0.8 cm2,设计要求它受到拉力后的伸长量不超过原长的
,选用同种材料制成样品进行测试,通过测试取得数据如下:
长度L
拉力F伸长x横截面S
250 N
500 N
750 N
1000 N
1 m
0.05 cm2
0.04 cm
0.08 cm
0.12 cm
0.16 cm
2 m
0.05 cm2
0.08 cm
0.16 cm
0.24 cm
0.32 cm
3 m
0.05 cm2
0.12 cm
0.24 cm
0.36 cm
0.46 cm
4 m
0.10 cm2
0.08 cm
0.16 cm
0.22 cm
0.32 cm
4 m
0.20 cm2
0.04 cm
0.08 cm
0.12 cm
0.16 cm
(1)请根据测试结果,推导出伸长量x与材料的长度L、材料的横截面积S及拉力F之间的函数关系.(形式为x=________)
(2)通过对样品的测试,求出现有金属杆在不超过设计要求伸长量前提下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写出过程)
(3)在表中把有明显误差的数据圈出来.
最佳答案:
(1) x=k·
,其中k=8×10
-12m2/N (2) 10
4 N (3)有明显误差的数据是(3 m,1000 N)时的0.46 cm,应为0.48 cm;(4 m,750 N)时的0.22 cm,应为0.24 cm.
答案解析:
(1)根据测试结果,可推导关系x=k·
,其中k=8×10
-12m2/N;
(2)设计要求材料受到拉力后的伸长量不超过原长的
,所以现有金属杆最大伸长量x
m=
=0.4 cm;
由(1)中公式得,现有金属杆在不超过设计要求伸长量前提下能承受的最大拉力Fm=
,代入数据解得F
m=10
4N;
(3)有明显误差的数据是(3 m,1000N)时的0.46 cm,应为0.48 cm;(4 m,750N)时的0.22 cm,应为0.24 cm.
考点核心:
弹力:
1.定义:发生系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2.产生条件:
①物体间直接接触②接触面发生形变3.产生原因:施力物体发生了形变4.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受力物体是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5.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就消失6.方向:与受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同,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7.作用点:在接触点或接触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