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的关系
时间:2024-01-06 08:27:28 栏目:学习方法
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的关系体现在实际征税过程中,由于计税依据、税收减免、税率制度等原因存在纳税人实纳税额和应纳税额不一致的现象,然后实际征税对象数量与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数量也存在差别,从而会出现实际税率与名义税率的不一致的情况。
名义税率是税法上规定的税率,其计算公式为:名义税率=应纳税额÷征税对象数量。而实际税率指实际征收的税额占征税对象数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实际税率=实纳税额÷实际征税对象数量。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是什么关系?怎么换算?
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际利率=(1+名义利率)÷(1+通货膨胀率)-1。
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市场的各种利率都是名义利率。而实际利率往往不能直接观察到。
一般而言,名义利率大于通货膨胀率,两者之差为实际利率。
所谓名义利率,是央行或其它提供资金借贷的机构所公布的未调整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利息(报酬)的货币额与本金的货币额的比率。即指包括补偿通货膨胀(包括通货紧缩)风险的利率。名义利率虽然是资金提供者或使用者现金收取或支付的利率,但人们应当将通货膨胀因素考虑进去。例如,张某在银行存入100元的一年期存款,一年到期时获得5元利息,利率则为5%,这个利率就是名义利率。
是“名义税率”的对称。实纳税额占征税对象数额的比率。在实纳税额与应纳税额相等,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与应税的征税对象数额相等时,实际税率与名义税率相等。如果不相等,则实际税率与名义税率不等。如对个人所得征税时,假定应税所得额为1000元,税率为10%,则应纳税额为100元,如果全部所得额为10000元,税率20%,应纳税2000元,实际纳税额为1500元,小于应纳税额,则实际税率为1500元÷10000元=15%,小于20%的名义税率。
名义税负实际税负的关系?
名义税负是指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依据税法向国家缴纳的税额。一般用名义负担率来度量,名义负担率为应纳税款占其收益的比率。名义负担率与税法规定的税率不一定相符,原因是:
一是存在减免税因素;二是应纳税额是指全部应纳税额,而不是某一种税的应纳税额。
实际税负是指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缴纳的税额。一般用实际负担率来表示。即用纳税人在一定时期的应纳税额占其实际收益的比率来表示。在不考虑税负转嫁的情况下,一般用纳税人实际纳税款来反映其实际税负。
换一句话,名义税负,就是现行税制所规定的、理论上应当达到的税负水平。实际税负,则是税务部门的征管能力能够实现的、实际达到的税负水平。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且在我国名义税负与实际税负反差巨大。
税率的分析
分析税收负担轻重,要注意区别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实际税率是实纳税额占征税对象数额的比率。当实纳税额小于应纳税额,或税基小于征税对象数额,或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实际税率均小于名义税率。例如,在对企业所得按55%的税率征税时,假定全部所得10000元,均属税基,也没有减税或免税,则应纳税额为5500元,实际税额也是5500元,其实际税率等于名义税率,均为55%。如果从应纳税额中减税25%,为1375元,则实纳税额4125元。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实际税率为41.25%。如果从全部所得额中扣除2000元不予计税,税基即为8000元,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实纳税额为4400元,实际税率为44%。如果上述两个条件同时具备,则实纳税额为3300元,实际税率为33%。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