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资讯/ > 互联网资讯/互联网资讯 订阅

黎族故事的演出简介

时间:2024-01-05 03:57:30 栏目:互联网资讯
【导读】:4304目录(https://www.4304.cn)在线提供,互联网资讯「黎族故事的演出简介」,供互联网资讯爱好者免费阅读。本文地址:https://www.4304.cn/news/235539.html

黎族故事的演出简介

  

  大型原创舞蹈诗《黎族故事》

  《黎族故事》以海南岛上黎族祖先传说为线,以四千多年前黎族先民渡海迁徙海南岛的情、景、梦为魂,通过歌、舞、诗、画等艺术形式,表现了黎族先民开天辟地,生息繁衍的发展历程,抒写了一曲黎族儿女勤劳、智慧、团结奋斗、开创家园的生命赞歌。全剧由序幕、《黎之源》、《黎之魂》、《黎之韵》、《黎之情》、《黎之美》等篇章组成,以歌舞等艺术形式诠释了黎族古老的文化传统,重点描述黎族的先祖来源、刀耕火种、黎锦纺织、图腾崇拜以及奔放的爱情等原生态文化元素。该剧气势恢宏,舞美唯美动人,于古朴厚重中不失时尚气息,令人耳目一新,集中展现了海南黎族艺术精华。

  该剧由国家一级编导,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荣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大奖剧目《黄道婆》的编剧、执行导演,2010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上海世博会先进个人”称号的海南省歌舞团团长彭煜翔担任总编导,并汇集著名词作家王持久,作曲家胡焜、傅江宁,著名舞美设计师张继文,青年编导家李进、王思思等国内名家参与创作,著名舞蹈家周格特力加、张姝、贾琳、刘嵩、李齐伟等国内优秀青年舞蹈演员加盟演出,演职员规模和阵容达到了120多人。

  大型原创舞蹈诗《黎族故事》是海南省歌舞团继大型原创民族舞剧《黄道婆》成功创作,并取得优异成就之后的又一反映黎族题材的艺术力作。为深入挖掘黎族原始创作材料,全面反映黎族文化特色。海南省歌舞团曾组织主创人员多次深入到三亚、保亭、五指山、陵水、乐东、琼中等黎族聚居地进行采风,与当地黎族百姓学习、交流,获取舞美、音乐、舞蹈等创作第一手素材,并多次召开研讨会,征求民俗专家意见,对剧本反复修改。该剧本经过参加海南省文体厅组织的全国性投标,通过国内优秀专家的评审和省相关领导的审定,被确定为海南省唯一代表剧目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

  《黎族故事》开始全面投入创作,全体演职员共同发扬了团结协作、连续作战的精神,每日三班不间断的昼夜排练、制作。历经近半年的艰苦和紧张奋战,春节前夕完成剧目录像,报送国家民委评审,得到国家民委专家组的充分肯定。该剧正根据专家组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排练和制作,精益求精,不断升华,力争再创精品,向全国民族文艺会演最高奖进军。

  主创人员介绍

  一、总编导:彭煜翔

  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国家一级编导,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海南省委省政府直接联系重点专家,2010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上海世博会先进个人”。

  二、总撰稿:

  王持久,国家一级编剧,曾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及部分省市的各类文艺晚会和影视片的策划、撰稿、作词,多数作品曾被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等国家级重要活动选用,部分作品被中央音乐学院和全国众多音乐院校选为教材。

  三、编 导:

  李进,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优秀青年编导。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编导,2008年北京奥运重大文艺活动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演剧目大型原创歌舞诗《海南岛》主创编导;曾在纪念海南解放60周年大型庆典文艺晚会《丰碑》、海南省庆祝中国***成立90周年大型主题文艺晚会《旗帜》等多台大型晚会中担任编导。

  王思思,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优秀青年编导。2008年北京奥运重大文艺活动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演剧目大型原创歌舞诗《海南岛》主创编导;曾在纪念海南解放60周年大型庆典文艺晚会《丰碑》、

  海南省庆祝中国***成立90周年大型主题文艺晚会《旗帜》等多台大型晚会中担任编导。

  赵栩可,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优秀青年编导。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编导,雅典奥运会中国接旗文艺表演8分钟编导,张艺谋版《图兰朵》编导,多次担任中央电视台春晚编导。其作品曾荣获文化部“国家精品工程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八届文华编导奖”。

  陈仁华,优秀青年编导,舞剧《黄道婆》、歌舞诗《海南岛》,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海南省慈善总会成立大会庆典大型文艺晚会《大爱·海南》、纪念海南省解放60周年《丰碑》、海南儋州首届东坡节开幕式文艺晚会《东坡九歌》海南省纪念中国***成立90周年大型主题晚会《旗帜》等多场大型晚会主创编导。

  刘思含,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优秀青年编导。

  杨小强,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优秀青年编导。

  四、作曲:

  胡焜:著名音乐人,广州亚洲运动会(亚残会)开闭幕式作曲,2008年天安门奥运火炬传递启动仪式音乐总监、作曲;参与2008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作曲团队、担任音乐制作;美国帕萨迪纳玫瑰花车游行中国表演团队作曲;2008年创作大型多媒体梦幻舞剧《大海的记忆》;黄果树瀑布节开幕式音乐总设计;洛阳国际牡丹节作曲;全国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音乐总监。

  傅江宁:国家一级作曲,代表作品:舞剧《天边一片红云》、《筑城记》、《家住长江边》获文化部第八届艺术节文华大奖、文华音乐奖;舞剧《山水谣》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奖新剧目奖;舞蹈《化蝶》获文化部第九届群星奖金奖。歌曲《三路十八弯》、《三峡,我的家乡》、《我从三峡来》、《三峡的孩子爱三峡》等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五、舞美设计:张继文

  国家一级舞美设计、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理事。舞台美术作品获2000年度、2003年度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专业设计奖“学会奖”;中国第二届舞美设计大展舞美设计金奖;三度获中国文化部“文华”舞美设计单项奖。代表作品:舞剧:《野班马》、《霸王别姬》、《红河谷》、《黄道婆》、《二泉映月》、《筑城记》、《天边红云》、《昭君出塞》、《西施》;音乐剧:《白莲》、《星》;歌舞剧:《国旗下的士兵》;杂技版:《天鹅湖》等。

  六、主要演员:

  周格特力加,青年舞蹈家,舞剧《红河谷》、《草原记忆》、《游牧时光》、《天上玉树》、《狼魇》、《天域天堂》、《天边》、《幸福在路上》等主要演员。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篇第二部分《海洋之舟》中担任领舞。荣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优秀演员奖,第七届荷花杯表演金奖,第八,九届桃李杯表演,创作铜奖。

  张 姝,青年舞蹈家,第七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二等奖获得者,舞剧《大风歌》主要演员,独舞《水映孤秋》荣获“荷花奖”,主演中国古典舞《那片血色山岗》参加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荣获古典舞表演三等奖。参加全国舞蹈比赛、全国“荷花奖”舞蹈比赛和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等荣获各类奖项。

  贾 琳,青年舞蹈家,主演舞剧《黄道婆》、《英雄格萨尔》、《问.香》、《天域天堂》等;纪念海南解放60周年大型庆典文艺晚会《丰碑》、海南省庆祝中国***成立90周年大型主题文艺晚会《旗帜》等多台大型晚会中担任主要演员,参加2011年BTV春晚演出《青花瓷上的鱼》。参加全国舞蹈比赛、全国“荷花奖”舞蹈比赛和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等荣获各类奖项。

  邢 奎,二级演员,舞剧《黄道婆》、歌舞诗《海南岛》主要演员,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海南省慈善总会成立大会庆典大型文艺晚会《大爱·海南》、纪念海南省解放60周年《丰碑》、海南省纪念中国***成立90周年大型主题晚会《旗帜》等多场大型晚会主要演员。“海南省青年岗位能手”,荣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新人奖、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演员奖”。

  李齐伟: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优秀青年演员。

  刘嵩: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优秀青年演员。

黎族有哪些特色?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我们的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我们多数地方的生活用语是普通话。但依然有不少人习惯用自己家乡的方言说话。我是上海市奉贤区人,除了在家里和儿子说普通话以外,基本上用奉贤话和别人交流。当然了,在一些场合也会用流利的沪语和人聊天、说话。

  

   刚才在学习群里听到海南的蓝天姐,在群里放了一首热情洋溢的海南黎族民间小调《奔格内》奔格内节奏感强、曲调明快,是一种非常喜庆的歌唱。蓝天姐说,奔格内就是黎族方言:来这里。《奔格内》是海南小伙子阿侬子唱的民间小调。《奔格内》属于海南黎族地区百姓结婚办喜事,或是家里来贵客唱的迎宾歌。表示对贵客光临,欢迎、喜庆的心情。

  

   海南是一个好地方,有山、有水、有品类多样的热带植物,更有美味好吃的热带水果。当然了,海南靠海,海里有我爱吃的海鲜。所以,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去海南找蓝天姐游赏天涯海角最美的风景,品吃美味的热带水果和最新鲜出水的海鲜。

  

   出于同样喜悦的心境,我也告诉蓝天姐,上海奉贤这边也有地方性的民间小调叫做“唱山歌”。我记得小时候,我外公就是我们当地唱“山歌”的高手。

  

   奉贤山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属于农村地区田间、地头的一种民间传唱。这个山歌囊括的内容非常广泛,随便什么都可以编入山歌的词中自如地唱出来,没有一定的限制。早期的山歌是农民干活儿累了以后,随意哼唱用来自娱自乐的一种解压方式。山歌以庄稼干农活的形式唱出了:响山歌、吆卖山歌、落秧歌、大头山歌……等各种山歌。

  

   但我个人觉得,最悦耳动听的就是表达男女相恋的山歌对唱。

  

   相爱的青年男女之间,用朴素的生活用语对彼此唱出了真诚的爱慕和思恋。在一首首情歌对唱的深情中,一对对真心相爱的年轻人唱着曲调悠扬的山歌,把彼此唱进了心坎里,唱入了洞房,唱出了子子孙孙枝繁叶茂、延绵不绝的喜庆,唱出了生活嘹亮的凯歌!

  

  黎族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其形式活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相传。主要包括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宗教家谱等。比较著名的有《人龚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传说》、《甘工鸟》、《鹿回头》等。既反映了社会历史,总结生活经验,传播各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寄托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传统的黎族乐器,无一不与生活息息相关。资料介绍,最早出现的乐器是独木鼓,据黎族古民歌传述,远古时候因雷公击倒大树,烧树木成洞,黎族祖先就击木洞呼众围猎,后来人们用牛皮或鹿皮蒙住大洞口,敲起来咚咚作响,以作招众、祭祀和乐器使用。

  叮咚木也是较早出现的打击乐器。古时,黎族人民砍山种山兰,山猪经常在夜间出来糟蹋山兰稻,为了保护山兰稻,看山兰的人,就在山寮吊起两根木杆,打击后就响起叮咚声,以驱赶山猪,后来发展成为跳舞娱乐用的打击乐器。

  黎族乐器主要有八大件:

  历史史书对黎族传统乐器有着零星的记载,宋初的《太平环宇记》云:“琼州聚合推鼓歌乐。”据老艺人相传,黎族传统乐器以清康乾年间最为盛行。

  黎族俗语:歌声不停,笛音不止。这个俗语反映了黎族的民间乐器与民歌一样历史悠久。

  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符策超介绍,黎族乐器不少于40种,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海昌一直以来对黎族乐器有深入的研究,他说:“黎族传统乐器取材于大自然中的各种竹木、畜兽皮原料,经过手工加工而成乐器,散发着原始社会的生活气息。黎族乐器是人们崇尚自然的生动体现,是原生态音乐的遗存。”

标签: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

上一篇:常见的网站类型有哪些? 下一篇:

互联网资讯推荐

本网站所有的文章都转载与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话和邮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