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山的旅游
时间:2024-01-05 01:05:00 栏目:互联网资讯
大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无数革命先辈曾在这里奉献鲜血和生命,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大悟,是一片神奇的沃土,千万优秀儿女在这里付出汗水和智慧,开创了今天的辉煌;大悟,更是一片开放的热土,许多仁人志士来这里投资兴业发展,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大悟地处鄂东北部,大别山南麓,位于大别山与桐柏山交汇处。东与河南新县交界,南与武汉市黄陂区接壤,西与广水市和孝昌县相连,北与河南信阳毗邻。辖17个乡镇,人口62万,国土面积1986平方公里。 大悟寺位于大悟山主峰金顶上,又名龙潜寺,俗称“老庙”。据明弘治年间《黄州府志》载:“大悟山,在治西北(黄陂县)120里,上有大悟寺,洪武祖师悟道于此处”。相传,隋唐时期,大悟山称“少华山”。
明太祖洪武年间,有一得道和尚名“丧吾”,云游至此,见群峰屹立,烟雾飘渺,天地灵气,聚于此地,便向山主讨要一袈裟之地。山主认为一袈裟能盖多大地盘,便满口应承。孰料,丧吾和尚袈裟一甩,竟罩住了金顶和周围的几座山头。山主后悔不已,但知其为得道高僧,也只好作罢。丧吾得此宝地后,首先在金顶东边的山洼修一口水井,同时招收弟子、请来工匠,修建庙宇。建寺所用木料均由所修水井中取出,直到寺庙即将建成时,木工说:“杉料够用了。”井中便不再向上生木料了。寺庙建成后,为感谢山主,丧吾用手指在庙西石壁上抠写出一尺见方的十二个大字:“施主张天成六时念佛僧道元”。自此,丧吾和尚声名远扬,方圆数百里的信徒纷纷前来大悟道法,人们该称“少华山”为“大悟山”。
大悟寺枕高山、傍溪流,佛殿、藏经阁、读书院,翘角飞檐,古朴庄严。门前枯藤老树,松竹茂盛,有7株古树银杏,大数围,高30米,主干凌云,劲枝横突,郁郁苍苍,荫蔽天日。院中有古井,冬暖夏凉,终年保持固定水位,不枯不溢。该寺始建于唐,盛于明清,全盛时,统境内黄龙、白龙、林泉、云台、朝阳、青龙、兴隆、老山等八寺,为一方主庙。几经战火,庙宇已荡然无存,仅剩一些雕花条石、础磴之类。北山坡有卧石,上刻“三塔凌云”四字。据传,庙后原有三塔,两座毁于雷火,“丧吾(舍利)塔直到建国前才被拆除。塔旁有一碑,尚树立平正,碑体完好,高2米,宽1米,前书:“丧吾和尚名道元,黄安人也,姓李。”全文数千字,叙及丧吾身世,已年久石质风化,文字漫灭。乱石中还有一些零散的断碑残碣,分别可辩“贞观”、“嘉靖”、“道光”等记述年代字迹。其中明代嘉靖一块断碑,详载了该寺田产、座落及贵重文物金炉、玉瓶等事。关于“煨金炉”,在这一带传说较久远。说它是一个镏金香炉,乃稀世之宝,炉里燃香,不论多大风,香烟总是冉冉一线直上,不偏、不倚、不散、不灭。这香炉后被王和尚盗往上海,以一千元卖给了古董店。庙后数百步,有石兀起,广数米,壁翘如斧削,上凿“摩崖岩”,字一尺见方,前题:“六时念佛”;后款:“僧道元”,笔力遒劲,明晰如初。 石人山 ,位于新城镇西南,主峰海拔456.2米。康熙三十四年《孝感县志》:“白云山距邑百二十里,一名石人山。自狮子崖至白云山,皆大悟山之支也。元白平章察罕隐居于此。”
石人山,山势陡峭,林木丛密,主峰西北侧,有石人,端立长思,俗称石婆婆,10余公里外犹楚楚在望,愈远愈肖。民间传云,石婆婆西侧,原有石公公,两两相对,如泪如诉,后来石公公被毁于雷震,“身首”异处,横卧坡下。这一带民间,千百年来,从石公公遭雷击的下场,编述出许多优美动听的故事。
从三里城往西溯肖家河到五峰山,便进入大悟县十八潭风景区。十八潭有“世人皆知五峰山,七叠瀑布白马潭。狮象严把头门守,七十二道铁门闩”的诗句。寓意湍流九曲十八弯,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胜景。 十八潭南连景城寨,西托五峰山,北倚光秃山。群峰山涧沁出的涓涓小溪,汇流成河。清澈见底的溪流可以看见嬉戏的沙钻鱼,透视到潭中洁白无瑕的鹅卵石。10余公里长的深山峡谷,鬼斧神工般地锻造出白马潭、黑龙潭、虎啸潭、响水潭、弥勒潭、观音潭、七叠潭等十八潭美景。潭水或飞流直下,飘飘洒洒;或聚流成潭,波澜叠起;或舒缓平坦,欢歌奔跑……真可谓“青山无墨千年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十八潭景区有动人心弦的瀑布,又有清澈如镜的碧潭;既有赏心悦目的古树,又有清脆悦耳的林涛;既有雕琢传奇的美石,又有脍炙人口的故事。雨过天晴的十八潭,即现彩虹凌空,云蒸霞蔚,十八潭全然掩映在波涛澎湃的云海之中,摇曳群峰胜似仙岛蓬莱。置身其中宛若仙境,可以尽情欣赏波澜壮阔、变幻莫测的云海奇观。
十八潭的红叶炫丽多姿,醉人心脾;十八潭的奇石形态各异,赏心悦目。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