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网站概况

时间:2020-07-12 13:31:10分类:环保浏览:6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中部,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8º5ˊ~108º24ˊ,北纬26º15ˊ~26º32ˊ。最高海拔2178.8米,最低海拔650米。

网站概况

  一、保护区概况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中部,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8º5ˊ~108º24ˊ,北纬26º15ˊ~26º32ˊ。最高海拔2178.8米,最低海拔650米。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以台江县的五迷寨为起点,向南沿五迷河经鸠系、大平山、极松岛和小丹江一线至雷山县的高岳山;南以高岳山为起点,向西北至乔洛,转向西南经开屯村,沿炉榕公路向西至排里坳;西以排里坳为起点,向北经猫鼻岭、乌东一线、虎雄坡、脚尧至乌尧,转向东北沿白水河经乌香坡至南刀寨;北以南刀寨为起点,向东经南刀坡至昂朔坡,转向西南至五迷寨。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形状不规则,总面积47300公顷,其中雷山县占总面积的75%,台江、剑河和榕江分别占8.9%、8.5%和7.6%。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82年6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11月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保护区总面积47300公顷(核心区面积16818公顷,占35.6%;缓冲区面积10314公顷,占21.8%;实验区面积20168公顷,占42.6%),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涉及10个乡(镇)42个行政村,8905户3.0万人,其中居住在区内的有25个村,2683户,1.2万人。林地面积45888.2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41896公顷,疏林地面积573.5公顷,灌木林地面积1655.0公顷,其他地类65.4公顷,森林覆盖率88.76%,活立木总蓄积345.47万立方米。国有土地9048.7公顷,占19.1%,集体土地38251.3公顷,占80.9%。是以保护台湾杉等珍稀生物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较好地保存了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原始面貌,是难得的科研教学基地。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现下设12个科(室、局),6个管理站、1个实验经营场、4个森林公安派出所、3个检查站。人员定编110人,其中事业编制90人,公安专项编制20人。2006年经州委批准,成立雷公山保护区管理局党组,局党组下设机关党委,有9个基层党支部80名党员。现建有职工宿舍和办公楼11701.57平方米,专家接待室830平方米,动物驯养场一个1000平方米,瞭望台4座359.03平方米,气象观测站4座,水文站1座,生态定位监测点2个,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带25公里,监测样地30个;有巡护车辆18辆(其中摩托车7辆),计算机、视频会议设备、多功能会议设备、科研监测设备和办公家具等3000余台(套)。保护区无纸化办公系统、网站、野外巡护定位系统已开通使用。基本具备了一支功能较为齐全,实力较为雄厚的管理科研队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办公设备不断现代化,基本满足办公、科研等工作的需要;先后完成了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生物资源本底调查、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出版了《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雷公山景观昆虫》等科研专著,这些都为保护区开展科研等工作创造了条件。

  二、自然环境

  (一)地质地貌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东部江南台隆主体部分的雪峰迭台拱,地层由下江群浅变质的海相碎屑岩组成。岩性主要为灰色板岩、粉砂质板岩、夹变余砂岩和变余凝灰岩;下部有千枚状钙质板岩和团块状大理岩;中上部有大量复理石韵律发育良好的凝灰岩。这类岩石的塑性极强,抗压强度及弹性模数较小,易于风化,难以产生裂隙,在地貌上形成缓坡、丘陵。在水理性质上,不仅是良好的隔水层,且其靠近地表的分化裂隙带十分浅薄,易于封闭,富水性极弱。然而经过区域变质作用之后,风化裂隙带发育良好,浅层地下水极为丰富,利于绿色植物生长发育。

  雷公山复式背斜组成区域构造的主体,轴向呈北北东向,由若干次级背斜及向斜组成,自东向西有迪气背斜、雷公坪向斜及新寨背斜等。雷公山地形高耸,山势脉络清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山脊自东北向西南呈“S”形状延伸,主峰海拔2178.8米,主脊带山峰一般大于1800米,两侧山岭海拔一般小于1500米。位于雷公山东侧的小丹江谷地海拔650米,是本区最低的地带。该区河流强烈切割,地形高差一般大于1000米。

  (二)水文气候

  雷公山区水文地质结构独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资源的贮存富集条件特殊,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循环交替环境比较和谐。雷公山变质岩区域岩石表层构造风化裂隙含水均匀而丰富,地下水埋藏浅,径流排泄缓慢,下部不透水带阻水作用强烈,且造成地下水排泄基准面高,水资源极为丰富。

  雷公山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最冷月(1月)平均温山顶-0.8℃,山麓4-6℃,最热月(7月)山顶17.6℃,山麓23-25.5℃,年平均温度山顶9.2℃,山麓14.7-16.3℃。日均温≥10℃的持续日数,山麓为200-239天,山顶仅为158天;≥10℃积温,山麓在4200-5000℃之间,山顶仅为2443℃。雷公山地区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和坡向差异显著。年平均气温直减率为0.46℃/100米。冬季,东、北坡气温较西、南坡低;夏季,西、北坡气温较东、南坡高。

  雷公山地区雨量较多,年降雨量大致在1300-1600毫米之间。并以春、夏季降水较多,而秋、冬季降水较少。夏半年(4月-8月)各月降水量均在150毫米以上,其中,降水集中的5、6、7三个月各月降水量均在200毫米以上。由于雷公山光、热、水资源丰富,气候类型多样,为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土壤植被

  雷公山山地土壤垂直带明显,自山麓至山顶分布有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和山地灌丛草甸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质地良好,土体湿润,土壤有机质含量达5%以上,土壤肥力水平高,适宜于各种林木的生长。

  雷公山地带性植被,属我国中亚热带东部偏湿性常绿阔叶林,主要组成树种是以栲属、木莲属、木荷属为主。随着地势升高,气候、土壤、植被发生了变化,形成植被的垂直分布。海拔1350米以下是常绿阔叶林,以栲、石栎、木莲、木荷为优势;1350-2100米是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种类有水青冈、亮叶水青冈、多脉青冈;2100米以上是高山灌丛,杜鹃花属和箭竹占优势。

  (四)景观资源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完好,自然景观壮丽,气候凉爽湿润,风景秀丽万千。既有高山峡谷、瀑布飞泉、云海日出、鸟语花香、参天秃杉、原始森林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有苗族的民俗风情和古战场遗迹等人文景观。山上植被垂直多变,响水岩山地水库以及雷公山顶的瞭望台和高耸入云的微波差转铁塔等更是壮观。是人们返朴归真、融入自然的好去处。此外,这里还有最大的千户苗寨——西江,是苗族风俗、文化的集中地。与贵州中西部喀斯特风光形成鲜明对照,极具生态旅游开发潜力。

  三、保护价值

  (一)主要保护对象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史上未受到第四纪冰川侵袭,成为许多古老孑遗生物的避难所,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据现有记录,各类生物近5084种,是贵州省植被保存较好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中亚热带森林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珍稀动植物资源保存较多的一个重要地区。有林地面积41896公顷,活立木总蓄积345.4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8.76%。划分植被类型20多个,主要森林群落类型11个。其中,主要保护的类型有秃杉林,各类常绿阔叶林,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水青冈林,山顶苔藓矮林,山顶杜鹃、箭竹灌丛,山顶盆地苔藓沼泽。在生态、遗传、经济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1、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已经鉴定的高等植物有2582种,隶属278科954属。其中,种子植物有177科721属1962种;苔藓植物59科142属353种;蕨类植物42科91属267种。贵州新记录36种,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新分布41种。共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异形玉叶金花、白辛树、台湾杉、马尾树、水青树、鹅掌楸、福建柏、十齿花、香果树、半枫荷、柔毛油杉、翠柏等国家Ⅰ、Ⅱ级濒危、珍稀重点保护植物25种;贵州省级重点保护的有22种,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74种,贵州新记录2属34种,雷公山特有种10种。另外,大型菌物有50科112属263种。特别是重点保护对象——台湾杉,起源古老,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孑遗种,为世界上稀有的珍贵树种,乃是我国特有的珍稀保护树种。我国仅在云南的怒江、澜沧江流域,湖北的利川和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有自然分布。这三个台湾杉分布区域,因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不同,台湾杉林的组成结构、分布规律、演替动态及其整个生态系统相互关系都是不同的。况且,雷公山的台湾杉林群落面积较大,保存较完整,原生性较强,现尚保存完好的秃杉天然林有35片,面积约15公顷,最大一片面积约2公顷,是中亚热带唯一的天然台湾杉林的研究基地。

  2、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相当丰富。已经鉴定的共有2239种,分属53目280科。其中:鸟类14目31科154种,兽类8目23科53属67种,两栖类2目8科36种,爬行类3目10科33属60种,鱼类4目10科30属35种,昆虫类22目194科1114属1861种(包括蜘蛛类),寡毛类4科5属26种。另有蚊相29种,分属4个属。有3个新属170个新种或新亚种,20个中国新记录种,201个贵州新记录种,雷公山特有种164个。在区内野生动物中有云豹、金钱豹、林麝、白颈长尾雉、鸳鸯、红腹锦鸡、大鲵、黑熊、穿山甲、猕猴、藏酋猴、大灵猫等35种国家Ⅰ、Ⅱ级保护动物及110余种珍稀濒危物种。特别是爬行动物物种非常丰富,占贵州爬行动物总种数的52.8%,比贵州的梵净山、福建的武夷山及广西的瑶山还多,在国内外是很少见的。另外,还是两栖类尾斑瘰螈、棘指角蟾和雷山髭蟾3个新种和爬行类贵州小头蛇1个新种的模式产地。尾斑瘰螈为贵州特有种,仅雷公山和梵净山有分布,雷山髭蟾为雷公山特有种,仅发现于雷公山。

  (二)保护价值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中亚热带森林植被资源比较丰富的重要地区之一。这些森林有些虽然受到一些人为的干扰和破坏,但它的群落种类组成、数量特征、空间结构、群落动态以及它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中的功能等方面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原始面貌,是个难得的科研教学基地。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是我国中亚热带一个极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并具有珍稀种、孑遗种与特有种三者兼备的优势。特别是孑遗植物—秃杉和秃杉林。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岭地带,是清水江和都柳江主要支流的发源地。由于该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地貌及地质构造条件特殊,特别是由于森林植被的大面积覆盖,不但对黔东南地区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环境改善及生态平衡的维持起着支柱的作用,而且是清水江、都柳江两江流域水量的补充和调节的源泉,也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水资源的重要维持者。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可以合理利用的自然资源,尤为突出的还有水和水资源,水质优良,无污染,水力资源丰富。气候的垂直分异,可用来配置各类经济植物的种植。此外,本区有中草药625种,有些可以扩大栽培。加之山势雄伟、瀑布多级、山花遍野、森林苍翠,苗族风情浓郁和存在历史遗迹,具有旅游价值。

  四、保护区管理状况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州林业局等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及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局确立了“保护、科研、富民、发展”的指导思想,采取“堵一扇门、开一条路、搭一座桥”的管护措施,依照《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积极探索保护措施,创新工作方法,广泛动员区内群众开展社区共管,制订和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为构建和谐保护区作出了应有的努力,使雷公山保护区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动植物资源四大指标同步增长,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使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一)功能区划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按其功能区划为三个分区:

  (1)核心区

  核心区总面积16818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5.6%。根据保护区资源的分布状况以及保护区内苗族村寨的分布,核心区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北部(九眼塘)核心区、中部(格头——冷竹山)核心区和东南部(昂英——小丹江)核心区。核心区采取封闭式的绝对严格保护,除经过批准的科学研究,生态监测等活动外,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其主要任务是保护其生态系统质量不受人为干扰,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更新和繁衍,保持其物种多样性,成为所在地区的一个遗传基因库。

  (2)缓冲区

  缓冲区总面积10314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1.8%。缓冲区位于核心区外围,是核心区的保护地带,是阻隔外界干扰核心区的重要屏障,起到防止外来不良因素对核心区资源的影响和防止核心区动物资源外流的作用,缓冲区可以适当开展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及标本采集,严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缓冲区涉及1个村,耕地71公顷。

  (3)实验区

  除核心区、缓冲区外,自然保护区的其余部份划定为科学实验区。实验区总面积20168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2.6%。包括区内原核心区的乡路(雷山县27km处——毛坪乔仿段、27km处——方祥中学段、格头坳口——格头村段)以及格头村,该区植被主要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低山丘陵针叶林、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实验区涉及33个村,6401户,11466人,是保护区人为活动相对较频繁的区域。该区内可以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宣传教育、生态旅游、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繁殖驯养及其它资源的合理开发等生产经营、生活办公活动。

  (二)管理措施

  1、抓宣传教育,提高社区群众生态保护意识。保护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针对保护区内群众文化落后,法制观念淡薄等实情,我局一方面大张旗鼓地宣传《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帮助群众提高法制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另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当前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等,争得了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对保护区工作的了解、关心与支持。

  2、全力抓好资源管护工作。认真落实天保工程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全面实行以站为单位落实管护责任人,以村为单位确定管护片,将森林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头、山头和地块,层层签订管护合同(责任书),建立健全管护措施及规章制度,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3、狠抓森林防火工作和病虫害防治。与辖区四县党委政府建立联动机制,制定森林防火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森防组织机构和义务消防队伍,落实森林防火“包保”责任制,完善森防装备和防火设施,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火源管理,开展群防群治、社区共管,使保护区最近几年来无森林火灾发生。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上,增强检疫队伍,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发现病虫害及时治理,使区内近年来未发现病虫害对森林植被的危害。

  4、依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充分发挥林政、公安两支执法队伍的职能作用,加大林业案件查处力度,区内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逐年减少。

  5、引导社区参与资源管理。协助区内42个行政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将资源管护、森林防火等工作内容全部纳入“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促进资源有效保护。

  6、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创建和谐社区。针对区内人口多、贫困面大的实际,为减少群众对森林资源的依赖,我局主动与当地政府一道积极探索增加社区群众收入的途径,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技术培训,开展多种经营,种植茶叶、三木药材、发展养殖业等,并引进社区发展项目资金,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力所能及地开展帮扶工作,极大地融洽了保护区和社区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资源的保护。

  7、启动政策性森林保险投保工作。根据贵州省林业厅有关文件精神,我局与雷山县人保公司签订森林保险协议,采取一年一保,每亩每年保险金额为1000元,全部由财政全额支付。

  (三)科研工作

  依托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发挥保护区自身优势,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一是积极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对接,接待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大学生到保护区开展科考、教学实训,与贵州大学生命科学院联手建立教学实训基地,为保护区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二是开展了《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物种多样性研究》18个专题的本底调查和研究工作,完成专题研究报告108篇,出版《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雷公山景观昆虫》两部科学专著。该课题研究成果获贵州省人民政府2010年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是先后完成《雷山髭蟾的现状调查研究》、《昆明山海棠生态学特性及繁殖技术研究》、《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动物资源调查研究》、《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珍稀及特有植物研究》等10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四是正在开展《濒危珍稀、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异形玉叶金花保护工程》、《石松繁殖及栽培利用技术研究》、《青钱柳苗木培育技术研究》和《秃杉资源救护与生境维护》等项目的研究。

  (四)近年来取得的成绩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林地面积由1985年的28199公顷增加到现在的41896公顷,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60.87%上升到现在的88.76%,年均增长1.33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由1985年的300.78万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345.47万立方米,生物种类从1985年查明的近2000种,增加到现在的5084种。

  近几年我局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集体奖2项,个人奖3人次;地厅级优秀成果集体奖1项,科技进步个人奖5人次;省部级表彰个人奖4人次,地厅级表彰个人奖16人次;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61篇,其中,核心期刊13篇。有1人晋升林业工程应用研究员,5人晋升副高级职称,21人晋升中级职称。2010年被州委、州政府评为“黔东南州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十周年先进单位”,被省绿化委、省人社厅、省林业厅表彰为“贵州省绿化模范单位”,2012年被省林业厅、省教育厅、团省委授予“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荣誉称号。有20多人次获州委州政府、省林业厅、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表彰。

协作说明

»需要联系'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站长洽谈业务,请点击上面的"进入官网"联系该站长。

»如果您正在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浏览,请进入《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移动版》

»如果您觉得《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资料不全,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协作更新!

»如果您是网站管理员,也可以将贵网站官网网址、资料分享给本站!

»如你需要查询该站的相关最新权重信息,可以点击“爱站数据”,“Chinaz数据”进入;

»免责申明:本站提供的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本站实际控制,在2020-07-12 13:31:10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文地址:https://www.4304.cn/html/2478.html转载请注明

版权声明

1、本文内容转载自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lgsbhq.qdn.gov.cn),或有会员发布,版权归原网站/法人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4、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当前认证状态:ဆ未认证,请自行辨别真伪。
未添加QQ客服

环保资讯

最新标签
本网站所有的文章都转载与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话和邮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